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在讨论液晶显示器的色彩“优劣”:有人说IPS/PVA/MVA类的广视角面板色彩就显得比TN面板优秀,而有的人说我的液晶显示器IC驱动是10bit的所以色彩肯定比别人6bit/8bit的更优秀,甚至有人说我的液晶显示器是120%NTSC广色域的所以色彩效果肯定胜过110%NTSC广色域和普通72%色域的液晶显示器,那么究竟何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一台16.2M色98%NTSC色域的TN液晶显示器和一台16.7M色72%NTSC色域的H-IPS液晶显示器究竟哪个色彩效果更好呢?
关于上面的分歧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业界的认可,导致液晶显示器的各种参数指标是漫天遍地,而普通消费者却云里雾里的不知如何选购,那么纵观市场上最高阶的天价液晶显示器似乎个个都和“广色域”攀上了亲,笔者就拿现在最热的“广色域”技术来开刀好了
给大家分析分析所谓的广色域技术背后都有着哪些猫腻?“广色域”就真的代表液晶显示器的色彩显示能力吗?
首先我们来回顾下大自然的颜色是如何产生的:颜色是光作用于人眼后引起的一种除位置、形态以外的视觉反应,光源、眼睛、物体、大脑是颜色视觉产生的四大要素。光是人类眼睛可以看见的一种电磁波,也称可见光谱。一般来说,人类把波长380~780nm作为可见光的范围。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青、紫七种光组成,不过我们如果仔细去看,就可以发现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很明显的分割点,把相邻的两个颜色切开,也就是其实光的色彩是连续变化的,无法说多少到多少属于红光,多少道多少又属于橙光。LCD液晶屏已经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显示技术和元器件之一。然而在实际产业链中,每个公司或者是每个工程师对相同的问题也是有不同技术见解,而往往是因为这种不同的见解容易造成争端,影响合作公司和厂家的协作及生产。
STN和HTNLCD的结构都是由上偏光片、ITO玻璃、液晶、ITO玻璃、下偏光片这些部件组成,其它结构如以环氧树脂来形成封闭液晶盒,以铺珠工艺来控制液晶盒高度则不赘述。通常LCD厂家会提供驱动IC和分压电阻网络形成的驱动电路,再加上必要的背光源和机械结构,称之为LCD模组,即LCM。相当多的应用工程师仅了解LCM驱动电路的接口,而忽略了液晶显示原理。同时LCD厂家又容易执着于LCD生产工艺流程和检测方法,对驱动电路关注度不够。这样一来,在碰到非常见,隐蔽性强的故障现象时,往往都认为是对方认识错误,竭力试图说服对方而并没有找到故障根本原因,给不出解决方案。
近现代物理学的快速发展和革命性给电子元器件的日新月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人们往往在从惊诧于电子元器件的新功能到熟悉并似乎以理所当然的感觉享受科技的进步时,有意无意中将目光跳过了近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物理现象及实验。
从物理上看,太阳光经地球大气散射变成向各个方向偏振的光线,偏光片将某个方向偏振的光线予以通过而滤除其余光线。这样进入LCD液晶盒的光线将是且只能是对同一方向作偏振。液晶盒上下玻璃各分布有相应的ITO走线,对液晶形成相应的电极。液晶是同时具有电极性和光学各向异性的有机长棒分子。电极上若建立起电压差,液晶分子偏转,特定偏振方向的光线将通过液晶分子到达下偏光片并折回观察者的眼睛,观察者看到LCD上相关字符或图案。若电极上施加的电压差不够,造成液晶分子偏转角度不够,进而影响折回光线数量,最后观察者看到的LCD上相关字符或图案变成显示不足,形成鬼影。
从LCD面板厂的角度看,STN和HTN类型的LCD关于液晶材料的特性,工艺的限制如擦膜角度等,因其专业性带来的难于理解和生产工艺的保密性带来的难于公开,从而业界对LCD使用者可以标定的规格为视角方向--常见的为六点钟和十二点钟,驱动方法—如1/16duty和1/5bias。Duty指驱动波形的占空比,从示波器上看横轴即时间轴。Bias指驱动波形偏置电压,从示波器上看竖轴即电压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