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液晶面板,走出色彩与可视角度的陷阱
在选购液晶显示器时,消费者往往将显示器的响应时间放在先要考虑的。对于液晶面板的了解,大家都知道有6BIT(16.2M)与8BIT(16.7M)这两种不同面板,这两种面板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某些品牌的显示器厂商经常大夸其使用了16.7M的真彩面板,来吸引用户的眼球,抬高产品的卖点。
所谓6BIT(16.2M)的色彩范围所采用TN面板,其发色数多位为262144(R/G/B各64色),也就是说每个通道上只能显示64(2的6次方=64)级灰阶,那么我们就称其为6bit面板,也就是伪真彩面板,中低端机型中所采用的液晶面板基本为TN面板。
所谓8BIT(16.7M)的色彩范围所采用的VA(MVA或者PVA)和各种IPS面板,则能够实现24BIT色即1677万色(R/G/B各256色),也就是说每个色彩通道上能显示256(2的8次方=256)级灰阶,我们就称其为8bit面板,这也就是真彩面板。
对于16.2M的TN面板,通过技术抖动手段,也能够实现16.7的色彩,当然是假彩了,所在大家在选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清面板的种类,品牌大厂的产品一般都会注明面板的型号和色彩。另外某些大厂已经将TN面板升级至TN2,并通过各种色彩增强技术,如三星的魔镜和LG的复真芯片技术,使16.2M面板的色彩表现接近于16.7M色面板,但通过对比还是能看出不少的差异,因为在物理上6bit面板能显示的262144色彩还不到8bit面板1677万色的2%,即使使用再高的技术与不可能与16.7M面板相比拟。
在可视角度方面,采用VA面板的16.7M显示器基本都能够轻松的实现水平/垂直均为178度的可视角度,而采用TN面板16.2M的液晶产品,无论其技术优势有多强,真正的可视角度也就在140度左右,绝不可能与16.7M色面板相比拟。
如今采用TN面板的产品价格合理,在实际使用当中,我们并不能真正体验到16.2M色面板与16.7M色面板的实际差异,并且16.2M已经进入了人的肉眼能分清的颜色的范围内,因此选购时采用16.2色TN面板仍将是我们优质的采购对象。对于专业的制图用户而言,即便是16.7M色的显示器也不能与CRT同日而比,因此价格便宜、专业的CRT显示器仍然是你的好选择。
深剖响应时间,多快的速度适合你
选购液晶显示器要考虑的要素应该就是响应时间,所谓的响应时间就是指像素变换一次所花费的时间。拿具备8ms响应时间的液晶晃示波器在来讲,也就是指像素变换一次的时间是8ms,则一秒钟内可以切换的画面数值为1000/8=125,这一数值远大于人类所能感知的60fps的高识别率,所以8ms是终极的游戏液晶方案。ISO(ISO13406-2)对响应时间的规定是:当一个像素电从白色转为黑色,电极电压从0变为大值,即大电压激励状态下,液晶分子迅速转换到新的位置,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被称为上升时间段。当一个像素由黑转白,像素所加电压切断,液晶分子迅速回到加电前位置,这一过程称为下降时间。整个响应时间过程就是由上升时间加上下降时间获得的数值。
但是,实际上这个规定只考虑了用时短的像素黑白黑极端切换的时间,在衡量实际使用时出现的灰阶切换时没有太多指导价值。像素整个响应定义只占到了整个像素上升或是下降过程的80%的时间,按照ISO的定义所谓白色即指10%灰度,黑色指90%灰度,其余20%的时间被忽略了。ISO这样定义的初衷不难理解,因为对于液晶分子来说,加电起动和稳定这两个阶段是费时的,两头20%的灰度转化的过程有可能超过ISO响应时间定义本身所占时间,那如果省去这20%就可以大大的美化指标,但这显然对于消费者是不公正的。
当然ISO定义的缺陷还不止如此,其中严重的是忽略了色彩变化时——即不同灰度切换的时间,这也是我们日常使用显示器是的显示状况。从液晶的显示原理来说,当一像素从较浅灰度转变为较深灰度时,其加在像素两端电极电压也响应加强。但是和ISO规范中定义的黑白黑切换的大激励电压相比,在灰度切换时相应的施加电压要低得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液晶分子反转响应的速度也会变慢。同理,当色阶从较深灰阶到浅灰阶转变时,过程相反,不过此时浅色灰阶对应的电极电压也不为零,相应的电压差激励效果也会变差,下降沿时间也会变长。
也正是因为ISO的规范并没有强行要求厂商在提供用户响应时间参数的时候考虑中间灰阶的响应时间,所以厂商在自己标注的可操作空间就大得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楚:到底这个响应时间是泛泛而谈呢还是真正的“灰阶响应时间”(GTG:garytogray)。但也不能只要是宣称灰阶响应时间,那就放心购买好了。这要从灰阶技术原理上讲起。
响应时间其实质就是液晶分子的扭转速度,要让液晶分子运动得更快,一般以下三种办法:
1、增加驱动电压法:液晶分子的转动速度和电压有关系,电压越高,分子转动速度就越快。
2、改变液晶分子初始状态法:这种方法其实就是让液晶分子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一旦有“风吹草动”就立即作出反应,用以增加响应时间。但这个办法不能无限制的实行,液晶分子不能太不稳定,否则将无法有效控制。
3、减小液晶粘稠程度法:液晶越粘稠,驱动起来就越费力,这和人多心不齐是一个道理。如果把液晶稀释一下,驱动就比较容易了,响应时间自然能有所提升。不过液晶稀释以后会影响控光能力,响应时间虽然提升了,付出的代价却很大:黏稠度越低,画面色彩越黯淡,图像细节也会变模糊,同时会产生轻微漏光的现象。这一点也是LG当初只在其S-IPS面板上采用灰阶技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鉴于2、3两种方法弊端颇大(有部分12ms产品同时采用了1和3两种方法,造成显示效果不佳,因此新面板在液晶方面已不多动手脚了),因此灰阶响应时间的减少有赖于加压,用面板厂家(比如友达)的表述为OverDrive技术。采用OverDrive技术的液晶相对主要是针对上升时间提供了一个overshoot电压(过冲电压),而这一瞬间的过冲电压实际上是经历了一次上升和一次下降过程终回落到目标电压的(这里的一个一般原理是:上升时间是明显大于下降时间的,因而缩短原有上升过程的时间可以通过提供一个更高电压下的上升时间加上一小段下降时间来实现),可以看出over-shoot已经经过了一次上升/下降的转换,再加上LCD图像显示本身的一次上升/下降的转换,叠加效应就会被明显地放大,“躁点”的现象就可能出现了。
6bit面板在显示原理上本身需要通过“抖动”技术来实现16.2M色彩,再与overshoot叠加,画面显示也有可能受到影响,尤其是“静态抖动”现象可能发生——这时,没有采用灰阶技术的LCD反而会有更良好的静态表现,这充分说明,加压也不是万能的,更何况增大液晶单元盒驱动电压同时也会减小液晶的寿命呢?我们从AU那里了解到,实际上我们看到的TN16ms、12ms以及8ms显示器的面板都是一样的,之所以存在响应时间的差异,是因为后部的驱动电路以及是否应用Overdrive技术,实际上Overdrive还远没有做到针对所有的灰阶转换进行处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数字,后给出的Overdrive处理响应时间表上的数据实际上都是测试中表现好的部分。
我们发现,灰阶技术有利有弊,而且采用灰阶技术的LCD成本要高一些。对于8ms以上的灰阶显示器上,要做到色彩和响应时间两全其美,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何况ms数一般也是快响应指标,实际上多数画面上切换时间还是高于这个标称指标的,因此实话说在LCD“全程响应时间”迈入1ms门槛之前,液晶还是没法和CRT比,但8ms以上对苛刻的游戏玩家来说已经完全可以接受了。
亮度对比度需要注意,性能以外参数要注意:很多人对液晶显示器的亮度与对比度了解并不多,认为亮度与对比度所能调整的范围越大越好,其实这也不无道理。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所有的液晶显示器在亮度与对比度方面都能满足我们的所有需要,但仔细分析,亮对与对比度其实也是一台液晶显示器性能优劣的很好体现。
所谓对比度,就是指导屏幕显示图象中亮像素和暗像素亮度的比值。大家需要的是更亮的白色和更纯的黑色。比如我们测量某一液晶屏幕的白色亮度为250cd/m2,同时黑色亮度为0.5cd/m2,则通过公式黑色/白色=对比度得出该显示器的对比度为500:1。由该指标的定义可知,如果厂商想要改进该指标,那么无疑有两种方式,改善黑色纯度或者提高白色亮度,前者显然是每一个厂商的追求(因为液晶黑色不纯是通病),而后者更容易实现。
纯净的黑色能让画面更加突出,层次丰富,就是说两种液晶显示器,如果对比度相同,那么黑色表现更出色的无疑将有更棒的效果!为什么VA面板或者IPS面板效果要好于TN面板,就是因为通常来说这两种面板看起来更“黑”,对比度是否超过700:1也是辨别是否采用了VA面板的一种常见方法。而亮度指标其实太高的话并不见得就讨好,LCD已经比CRT高多了,有很多LCD在低亮度下依然“明亮无比”,如果亮度略高,对比度调整超过50%,马上画面过曝丢失细节。
在实际应用中,某些用户会发现使用液晶显示器时会比CRT更费眼,大家知道专家推荐的适合长时间阅读工作的亮度值是110cd/m2左右,传统的CRT的一般亮度为90cd/m2,现在的LCD实际亮度超过200cd/m2,所以默认情况下由于眼睛长期接触高亮度所以就更加费眼。
除了亮度与对比度外,我们在选购中还应该看看液晶显示器是否具备了DVI数字接口,在实际使用中,DVI接口将会比D-SUB模拟接口的显示效果会更加出色。另外,坏点与亮点也是一直困绕用户选购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用户买回来的液晶显示器发现有坏点,再回去换时商家却不认帐,到后面倒霉的还是我们消费者。
有很多的品牌显示器都提供了**点的保证,因此大家在选择时尽量选择大品牌的产品,各个品牌的质保也各不相同,在购买时要仔细对比,切误急噪,否则得不偿失。